星期四, 3月 25, 2010

南半球地在北半球,之四:Maison Kayser--無花果麵包、費南雪、布朗尼、法式小餐包

◇無花果麵包

第一天的無花果麵包

比女生拳頭再大些的小個頭,80元一個不算便宜,但是很沈,手感重心很穩。還吃不出來是什麼麵團,雖然有油有糖,但吃來不膩不油,甜度則些微,沒有搶了無花果的味道。而且少見這類麵包連麵團(麵包肉)也相當好吃,無花果的份量不是頂多,不過和麵團的比例搭配得不錯。

◇法式小餐包

第一天的(全麥或裸麥之類)法式小餐包

該店法式小餐包總是一整盤有長有圓躺在那。據這幾天吃下來,我猜應該總共有五種口味:長的兩種,有綠色短細條的應該是羅勒或巴西里,另外則白麵團底部應該有刷油再烤,圓的屁股都是乾乾淨淨,一個有麥一個蜂蜜一個原味。不過最叫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店牌上都沒有寫呢?不論從行銷或服務消費者角度,寫上去應該都比較好。還是想增加門市能與顧客戶動的機會?不過該店的門市小姐在這點相當被動,基本上不主動開口,被問到則簡短回答。這個狀況同樣發生在試吃台。該店試吃台的作法挺不錯,大幅減少許多麵包店「試吃產品因為切開受風乾掉而大幅喪失試吃作用」的缺點,切得也不小氣,但是呢,沒有指示牌告訴客人吃的是什麼。尤其該店麵包對一般顧客而言不容易從外觀分辨,甚至吃下去大概也不容易分辨,只能一個一個問。所以是想增進門市能與顧客戶動的機會嗎?這個鬼打牆的問題,請見前幾行有卑微的揣測與吶喊.....

那天買的法式小餐包,也是吃下去才知道是有麥的。在該店所有法式小餐包中是比較硬(皮)韌(肉)、味道比較淡的,不過比起棍子則已經算柔軟度高的了(該店幾大類麵包,單純白麵團如棍子味道皆較重--就是麵包的發酵香酸味,麥類的聞起來味道反而較淡)。作為餐包--搭配餐點的小麵包,是我吃過店家裡表現得相當稱職的。


冷凍一夜的法式小餐包與無花果麵包,前者麵團老化程度還好,後者就脫水比較多了。


◇費南雪(原味)


就是Financier,有些店做成底下有托的立體小圓狀稱杏仁花球,奶油得煮到焦化(?),裡頭有很多杏仁粉。這個東西呢,我吃過烤得很濕以致裡頭甚至帶有腥味,也吃過烤得很硬的,但是都不好吃。雖然聽人講過,這種東西要吃「外硬內濕軟」,但怎麼吃都覺得皮好硬肉好濕像沒熟更慘的是兩者更司其職不相往來。也因此在吃到Maison Kayser做的以前,一直覺得納悶,這種東西到底好吃在哪裡,而且算是比較貴的點心喔。

第一次吃,當然挑原味。我不知道Maison Kayser做的是不是「對的」,但的確是我吃過裡面最好吃的,烤的程度內外皆宜,外表的硬皮有出來但是只做到有口感的程度就收手,裡頭則濕潤度夠又不帶腥味或夾生感。40元一個,值得。

◇布朗尼

70元一個吧?偏貴但還算好,是我在該店繼布里歐之後決定要再給一次機會的產品。味道一般,但存放方式應該大有問題,以致面寬不過七、八公分,一邊保有濕潤度,另一邊卻乾到掉削,像一直吹到風那樣。而且對我這個吃很甜的人來說,這樣的布朗尼偏甜到蓋過巧克力的味道,也讓沒怎麼調味的核桃能靠咀嚼的口感來彰顯其存在性。相較之下,朋廚的布朗尼勝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