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07, 2009

還有24天(二)

雖然國小五年級,體育老師想極力說服爸媽讓我加入排球隊(也當然,爸媽是不可能點頭的),不過我覺得那是因為身高的關係(要跟看到這邊有點想昏倒或滑倒的解釋一下:我大概從國小五年級開始,就有156左右的身高喔------然後一直維持至今> <")。從來都是運動細胞很差的人,體育(還有美術)分數永遠是成績單上最不合群的;讀的高中向來有班際大隊接力比賽、班際籃球比賽、班際排球比賽的傳統,換言之,從那所高中畢業、卻沒有跑過大隊接力、不會打排球、不會打籃球的,非常非常之少。而我正是那少之又少中的一個。沒辦法,每學期開始,體育老師會先安排一些測試活動,比方百米跑步測驗、投籃測驗、排球發球與「運球」(就是用側腕擊打排球不讓掉落,專有名詞叫啥來著?)測驗,啊我都是測驗結果倒數的那幾個。

所以我的人生到目前為止的所有運動,都是自己去弄來的。背後的動力,就是怕胖。

高中沒資格和同學跑大隊接力,倒也沒氣餒,想說雖然跑不快,耐力應該不輸人。於是自願報名個人三千公尺。除了記得小時練書法書法老師說「比賽時能力水準會降低至少百分之20,所以如果想要拿100分,平常一定要練到120分」,因此是以5000公尺為練習目標,以及有次在家裡附近碰到一個40歲上下的大叔主動靠過來簡單教我呼吸方式,以及如何增加跑步距離外,其他都是自己胡搞瞎練。因為其實那時也想的很單純,覺得就是跑步而已,只要想辦法跑久一點、跑快一點,最重要的是撐下去,就好了。而且呢,「一直跑一直跑,一定可以瘦下來」。

就這樣,每天多帶一套衣服,提早一個小時到校,一個人在操場一圈又一圈地跑著,除非颱風,否則不論晴雨(醬我才想起來,好像連過年年假都還是有去學校練習,還因此碰到校長帶頭清理颱風後滿校園亂倒的樹木枝幹)。

當時到底有沒有瘦?完全沒有印象,所以應該沒有吧(一定是住家裡吃太好)。不過呢,我可是拿到當屆3000公尺的第四還是第五名吧,而且還贏過一個校隊的?因為怕什麼名次都沒有而落得一場空、硬是努力超過那個校隊女生的非如此不可、以及伴隨的身體痛苦感受(比賽接近尾聲、有點跑到快掛了,要再衝刺不容易),還有那個女生在比賽結束後很生氣、斜眼瞪我的睥睨表情(大概覺得沒面子吧),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我可是扎扎實實練習好久,而你是臨時上場耶~」那時年紀小不懂事,只單純想那個女生這樣說,不過幸好因為怕挨揍而沒有勇氣開口)。

拿了名次,對班上是有貢獻的,因為班級成績可以加分。老師同學到底有沒有替我高興?也是一點印象都沒有,但卻很清楚記得,比賽後,才知道老師同學在事前都很不看好:「完全沒有想到你會得名耶」。年輕傻歸傻,想很少真是一大優點。對於周遭人的看法,我沒有什麼感覺,對於得名,也沒有太高興?與其說因為完成一件事而有什麼興奮,不如說因為沒有「落失」一件事而放心鬆了一口氣。大概就是台語說的「憨膽」吧。

也因為這樣,開始了跑步的習慣。最初是大聯考完,整個人胖的不像話;雖然考得不理想,爸媽還是基於鼓勵要給禮物,我只說要一台跑步機。那年的三個月暑假,就在每天「跑步、吃飯、睡覺」中渡過(吃飯能佔的時間有限;剩下的其他時間,不是因為跑很久而用掉,而是睡很多睡很沈,無時無刻不想睡)。

進到大學,校園內有個視野開闊的400公尺操場。一年後,因為實在忍受不了上上下下的體重,而又開始跑步。每週兩次,每次16圈,除非天上出現大閃電怕被雷擊,否則基本上很規律地持續跑著,因為下雨而跑得分不清汗水雨水的事常有。即便寫論文那一年,「出門跑步」是那段人生錯亂期中,最規律的活動。

畢業後回台北住,再沒有像過去那樣優質的戶外空間,而買了台跑步機;為撿便宜,也以為比較能達到運動效率,還買現在已經沒有生產的非電動那種。跑了大概兩年(?),跑步機皮帶不斷外移到沒法調整的程度,也考量膝蓋,才買了現在的滑步機。不過回爸媽家,不時還是會到附近的操場跑步。

沒有留言: